搜索

没人记得他们是谁,但他们构成了1931-1945年的中国

[复制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城柳条湖边被炸毁的铁轨,撕开抗战的序幕。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十四年抗战结束。
80年过去了,与抗战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汗牛充栋,相关纪念活动和文艺作品也层出不穷。但它们大多都聚焦于宏观的国际风云、战场冲突、政权逻辑,构成社会金字塔底层的绝大多数普通人却面貌模糊。
我们尝试用10本书,回顾1931-1945这十四年里普通人的生命历程,看他们的痛苦、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生存智慧。他们是历史洪流里的小人物,可能没人记得他们叫什么、长什么样、做了什么,但他们的经历却塑造着这段岁月最真实、广泛的样子。


在破碎的家园上挣扎求生的普通人

东北,是战争开始最早的地方。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毫无准备的沈阳城一夜沦陷。1932年,日本将清废帝溥仪扶上名义中的元首之位,被操纵的傀儡政权“满蒙新国”建立,称年号“大同”,人们熟知的伪满洲国就此出现,直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
1940年,一个20岁的青年左奇峰步入了伪满“帝国海军江防舰队司令部”,当上了日军翻译官,直至日寇垮台。他在《我是日军翻译官》里记述了自己在哈尔滨做这份工作的原因:被录取为翻译官后每月有60元薪水,以当时的物价水平,月薪30元就可以养活五口之家。
书中,随处可见商人、医生为了不被军警匪抢劫财产、影响生意,与日本人交好,甚至以认识日本人及“汉奸”为荣。也有在日本江上军中当兵的国人不甘心做“汉奸”,想投靠东北抗联队伍。但城市四周都是日军关卡,抗联等组织的踪迹难以捉摸,走投无路之下他们只能冒着军法处置的风险,回到日军军营当“汉奸”。


我是日军翻译官:伪满“江上军”亲历记
山大柏 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01
战火紧接着烧向华北平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打破了北平这座历史古都的宁静,守卫卢沟桥的29军将士血染南苑,死伤惨重兵败撤退。7月29日,北平沦陷。
粮食供应逐渐匮乏,以往依赖丈夫养活的妇女陷入绝境,开始走上犯罪道路。她们或是做暗娼、走私、拐卖以糊口,或者逃婚、私奔依附另一个可养活她们的男人。面对弃夫潜逃的情形,丈夫把妻子告上法庭。火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以及战争的爆发使犯罪人口更易流动,但仍在运转的户籍管理制度和执法程序,让这些逃跑的妇女被缉拿归案。
在《弃夫潜逃》中作者调查分析发现,虽然1937-1949年政权换了几番,但警察厅户籍室和各区户口登记办事处的基层文员和工作流程没怎么变过。他们例行到居住地核实户籍记录,偶尔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检查,未携带户口证明的北平居民有可能面临严厉的惩罚。底层妇女的血泪心酸里,呈现出一个建立在非正常经济基础之上的城市运转图景。


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949)
[美] 马钊 著 孔祥文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万镜MirrorForest 2025-05
北平沦陷,但抗争力量却在地下积蓄涌动着,其中亦可见国际人士的身影。时任燕京大学教授的英国人林迈可,利用自己的外国人身份,帮助华北地区的地下党员采买医药品、在沦陷区内外运送物资,甚至“偷渡”情报人员。但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林迈可的处境愈加危险。安全起见,他和妻子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路程。
一路上,林迈可用相机拍摄了近200幅晋察冀根据地军民的生活照片,也记录下许多沿途见闻。在绥德前往延安的路上途经的一个村庄,他发现冬小麦收获之前的粮食稀缺季节,这里的老乡仍然吃白面甚至用谷物喂猪。在根据地的村庄,会定期举办话剧观演、打篮球、排球等文体活动丰富军民生活。村民会给他们做想象中的西餐——鸡蛋上洒白糖,这吃食让几位转移的欧洲知识分子摸不着头脑。
这些生活细节被林迈可写在了《华北1937-1945》,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迈可和妻子回到了英国将本书出版,向世界展现中国敌后抗日力量的发展和斗争,也记录根据地和沦陷区农村生活的另一幅面貌。


华北1937-1945
[英]林迈可 著 杨重光/郝平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YeBook 2024-12
北方战火逐渐向南蔓延,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11月8日,蒋介石因战事不利下达全线撤退命令,11月12日上海沦陷。因为设有英美法租界,上海租界区在国际势力制衡下成了一方孤岛,大量难民涌入。
陈存仁是一名在租界区行医的中医,他凭借特殊的职业身份游走于上海租界的三教九流,将自己的亲身见闻写进《抗战时代生活史》——由于战时粮食管制,吃饱饭成了难民的头等问题。基本生存需求下,一个特殊职业“跑单帮”出现,他们依靠从其他地区走私粮食高价出售获利。有人骂这些人是发国难财,但陈存仁认为没有“跑单帮”可能人们连饭都吃不上。
除此之外,也有富人在租界的歌舞厅里挥金如土醉生梦死,有吸食鸦片的瘾君子冻毙街头,有年轻姑娘靠做租界旅游向导出卖美貌和身体......这是陈存仁在书中记录的一段畸形的特殊岁月、一个上海租界的众生相。


抗战时代生活史
陈存仁 著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2025-06
上海沦陷后,日军对撤退的中国军队穷追猛打,一路向常熟、苏州、嘉兴进攻,直逼国民政府首都南京。1937年12月13日,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发生。而南京之外,日军在江浙一带也犯下无数暴行,大批江浙难民踏上流亡之路。
在《苦海求生》一书中,萧邦齐运用了大量回忆录和访谈材料,考察了江浙难民的迁徙路径和策略,以及国民政府逐渐丧失的统治能力。其中有一段丰子恺的逃难回忆:难民像侵略军一样蜂拥入当地,当地人被难民的各种需求淹没了。当地人对那些被他们视为“不受欢迎”的人并不友好,一位官员形容他们身上都是虱子,尘土飞扬,脏兮兮的。
实际上,逃难过程中的难民除了日本人,还要担心流氓、土匪、国军。流动中的政府逐渐丧失对这片土地的控制能力,运转效率极其低下。物资越来越匮乏,许多身负“官职”的人也开始铤而走险,漫天要价、抓壮丁、抢劫没收财物的现象越来越频繁。在这种紧张的背景下,难民们承受着身体、物质、精神的多重折磨。


苦海求生:抗战时期的中国难民
[美]萧邦齐 著 易丙兰 译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6-09
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西南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基地。由于身居内陆、地势险要,日军无法实际占领四川,便采取飞机袭扰和战略轰炸等手段。
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成都,但并未让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太多、太大的变化。王笛在《茶馆》中,从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各个角度,分析了1900-1950年间“茶馆”这个微观空间展现的成都市民生活。
抗战时期,成都茶馆数量急剧扩充,共有茶馆近600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高达成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书中,王笛阐述了战争时期人们对“吃茶”态度的转变和矛盾,有人觉得这是逃避现实的麻木,但另一方面或许这也是面对残酷现实的精神抵抗和抚慰。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王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09
战火中建设未来家园的脚步并未停止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的同时,部分政府机构和军事统帅部迁至武汉。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中国军队节节抵抗致使日军伤亡惨重,但依然难解包围之势。为保有生力量,中国军队向西撤退,10月25日武汉沦陷。作为长江中上游的咽喉要道,湖北宜昌囤积了大量军工物资、民族工业设备,能否在日军抵达前将物资抢运至重庆,成为事关国家实业存亡的关键。
彼时,卢作孚在重庆建立的民生公司是长江航线最大的私营轮船公司。作为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于10月下旬飞抵宜昌指导撤退。10月中旬后长江枯水期来临,上游水位仅能维持约40天航运,以那时的运力要把囤积的物资、设备和人员全部运走需一年,而卢作孚组织领导下的宜昌大撤退仅用了40天时间。《民生航运》中记录了这段故事。
原来,民生公司在1936年大旱时,运用过“三段航行法”解决枯水期航运难题。将宜昌至重庆航线分为三节,根据船舶性能匹配合适的航段分段运输。如此,造就了40天时间、22艘轮船和约2000只木船,成功将3万余人员、近9万吨军工与民用物资昼夜抢运入川的奇迹,保全了民族工业的命脉。


民生航运:卢作孚
朱培鸽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2-03
在国民政府的撤退过程中,汉口、沙市、宜昌、长沙、湘潭、常德等地的发电设备被拆迁至后方各地。无法搬迁的就原地炸毁,这是电力工业的特殊性导致的。作为生产生活依托的重要能源,电力是抗战时期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
为应对长期抗战需要,国民政府在重庆、云南等大后方区创办了一批厂矿工业和电力企业,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电力建设。沦陷区,日本通过委托代为军管或日伪合资组成电业公司,先后垄断了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电力工业。
《浴火重生》分析了抗战时期华北地区的电气化进程、上海沦陷后的城市电力危机、宜昌大撤退的电力工业迁移、民间艰难自发电等工业历史,从电力发展的角度勾勒出1882-1955年间社会生活的一侧剪影。


浴火重生:战时与革命中国的电力工业
[新加坡]陈颖佳 著 甘丽华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07
抗战时期,除了国内力量在大后方地区的建设,海外也有许多华侨贡献了重要力量。据公开资料显示,抗战期间全世界华侨成立爱国团体达3900余个,400万海外侨胞为抗战捐款13亿元,侨汇达到95亿元以上。
福建、广东等地的沦陷,激起了东南亚地区众多华侨的愤慨。其中,以陈嘉庚为代表的南洋侨领积极宣传鼓励华侨回国投资建厂。同时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投资建立制药厂、橡胶厂、糖厂、锡矿、炼油厂等,通过滇缅公路向大后方运输大批军用物资。
《南侨回忆录》中,陈嘉庚记录了他在南洋侨界筹款募捐、抵制日货,动员南洋侨界援建工厂,率侨团返国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如此种种,都印证着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做出的贡献,他们的付出极大促进了国内的现代化建设。国民党也曾在《中央日报》上明文刊登:在战时的今天,华侨投资当是抗战建国的柱石。


南侨回忆录
陈嘉庚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14-05
除此之外,为了保留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之材。1937年11月,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建立。但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其中有一条步行路线,由300名男生和11位教授及助教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3200多里、历时68天横穿湘黔滇三省。2018年,记者杨潇重走了这段路线,并把旅途经历写进《重走》一书中,与历史交相辉映。书中,他去到了很多当时的村镇,通过文献资料和对谈,印证着当地乡民曾经为西南联大师生给予过的帮助:
在湖南和贵州的乡村,不止一处商民主动腾让房屋、打扫清洁,欢迎师生入住,并予以其种种便利。到了昆明,学生们在茶馆里只能付几分钱休息和学习,老板也毫不嫌弃一直补开水,因为知道这些学生苦。卖糯米饭和油条的中年妇会体谅没钱的学生,免费卖给学生们早点......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杨潇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单读/铸刻文化 2021-05
透过文字,人们得以重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通过渺小平凡的个体,看见苦难中挣扎求生的大多数,发现战火下曲折前行的社会,镌刻亿万个个体汇聚成的这段民族记忆。
道德难以审判艰难时局下的基本生存,微观的个体叙事将历史复杂的另一面呈现在人们眼前。80年过去,打捞他们的故事,或许能赋予这段岁月更鲜活的诠释。
编辑| 张天娇
统筹| 钱琪瑶
*本文为BOOK方物独家原创内容
未经BOOK方物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评论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热点图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西班牙华人网

GMT+1, 2025-8-24 01:57 , Processed in 0.0607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