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姜锋:欧洲“被越顶”焦虑背后的深层症结

[复制链接]
美俄元首会晤8月15日在阿拉斯加举行。虽然无法坐到安克雷奇的谈判桌前,但从12日欧盟26国的联合声明到13日的美欧乌视频会议,欧盟以及欧洲主要大国一直没有停止协调“西方立场”的努力。其间,欧盟一方面表达自身诉求和团结,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在俄乌冲突和欧洲安全等问题上的结构性困境。
显然,欧洲“被越顶”的焦虑不断加重,但又不得不面对在美俄博弈面前无能为力的现实。欧洲目前的核心诉求可概括为“参与权”和“利益保障”。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所称的“协调立场”,本质是防止美俄在阿拉斯加会晤中绕过欧洲,单方面决定乌克兰的命运。德国媒体普遍担忧欧洲面临美俄给予的“强制和平”,而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来由:本届美国政府上台以来的“交易外交”风格常令盟伴措手不及,欧洲稍有“不尊”便招致美国惩罚,最终又不得不屈从。
欧盟主要大国不甘心自己的命运由他人决定,强调“外交解决方案必须维护乌克兰和欧洲重大安全利益”。但这样的疾呼甚至呐喊难以实质性影响美俄谈判走向。俄乌冲突三年多来,欧洲承担着对乌军援的重担,却在政治解决冲突的进程中日益被边缘化。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军事上,北约体系决定了美国对欧洲安全的绝对主导,欧洲本质上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经济上,欧洲在能源等领域的对俄制裁一再扩大内部裂痕;外交上,欧盟“全体一致”决策机制严重制约行动效率。
                          尽管如此,“被越顶”的焦虑依然促使欧洲展开“急救外交”。但在此过程中又反复发出相互矛盾的信号,这折射出欧洲迫切但又无奈的现实处境。
一是安全自主诉求与依附惯性并存。高调宣称“欧洲利益必须由欧洲人参与决定”,但解决问题的希望仍寄托于美俄谈判。这种表述反映出欧盟的“安全依赖悖论”:一方面追求战略自主,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北约框架。
二是外交优先与军事投入的悖论。欧洲近期明显转向支持外交解决方案,但同时,欧盟又不断出台新的对俄制裁措施。给人的印象是,欧盟在和平解决冲突问题上缺乏具体方案。
三是试图展示联盟团结,但难掩实际上的分裂。匈牙利缺席欧盟共同声明,并称欧洲“不在餐桌上”还“大喊大叫”。加之只有6国领导人参与13日的对美视频会议,这暴露出欧洲团结“不够完整”。
四是施压美国与“借力打力”的两难。欧洲试图向美国政府传递“必须听取盟友意见”的信号,并借以向俄罗斯施压,但这很难奏效。因为在欧洲看来,俄乌冲突是问题的全部,但对美国而言,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美国关注的是如何与俄罗斯做成更广泛层面的“交易”。
欧洲的这种无力感绝非单纯源于实力不足。事实上,围绕俄乌问题,欧洲根本没能将自身实力转化成参与权,更没机会掌握主导权。背后症结,主要在于三大结构性缺陷。
其一,制度性低效阻碍战略实施。欧盟需要27国一致同意才能形成共同外交立场。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各国有着不同地缘禀赋和利益诉求,尤其是在涉及能源和经济利益时,出现矛盾实属正常。有欧洲智库就指出:欧盟对俄政策制定平均耗时是美国的3倍,这种效率差距直接导致其在国际谈判中丧失先机。
其二,安全架构的“路径依赖”。北约体系是欧洲长期将防务外包给美国的结构框架,既是安全保障,也是安全限制。尽管欧盟试图建立自己的防务力量,但其快速反应部队仍依赖美国情报与后勤支持。欧洲国家多数高精度武器需美国卫星制导,这种技术依赖使其战略自主依旧停留在“愿望”层面。
其三,政治文化难以适应时代变化。欧洲的“共识政治”强调妥协与渐进,这种模式有时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危机。欧盟“集体主义”政治架构下缺乏展现持续引领力的领袖式政治人物,一时难以跟上当今世界政治决策格局与实践的变化。
欧洲的焦虑呐喊与矛盾信号,本质是其结构性困境的显像化。安全上依附北约、制度上效率不足加上内部分裂难以弥合,欧洲虽承担了俄乌冲突的巨大成本却无力主导外交解决进程,甚至直接被排除在“餐桌”之外。这种困局不仅固化了欧美不对称关系,更暴露出欧盟战略自主目标与现实的巨大鸿沟。在动荡频仍的国际舞台上,欧洲若不能打破安全依赖惯性、破解决策制度限制,其“自己命运由自己掌握”的愿景恐怕仍难实现。(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员、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评论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热点图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西班牙华人网

GMT+1, 2025-8-16 10:51 , Processed in 0.06702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