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地时间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安克雷奇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举行会晤。在当前俄乌冲突僵局中,这次会晤将达成何种成果?能否成为俄乌冲突的转折点?特朗普是否有现实可能促成普京与泽连斯基直接会谈?特朗普 “土地换和平”的设想是否可行?《凤凰大参考》为您解读。
核心提要
1. 此次特朗普与普京的会谈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半以来俄罗斯总统第一次踏上西方国家领土,具有强烈象征意义,其选址阿拉斯加也释放出多重政治信号。尽管特朗普政府无法以一己之力扭转俄乌局势,但美俄元首的面对面会谈对于俄乌停火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 美国对俄乌冲突的调停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希望借俄乌停战为特朗普个人与美国谋取利益,二是缺乏自主成熟的和平方案。特朗普亟需在本次会谈中取得成果,强化自己“和平总统”的形象,其停战论调在美国也具有民意基础。然而,由于乌欧的舆论压力,“普特会”上讨论领土交换议题的可能性不大,唯一有可能实现的是俄乌双方沿实际交火线达成停火协议。
3. 此次会谈的重点在于俄方是否做好停火准备,提出可供讨论的方案,因为俄方并不是“非和不可”,更多的是“边打边谈”乃至“以打促谈”。在此基础上,另一悬念是美俄元首能否达成令各方满意的共识,使停火成为可能。考虑到俄与乌欧的四大分歧,实现和平的前景并不乐观,最理想的情况是复刻2014年的《明斯克协议》。
作者丨国际政治专栏作家 胡毓堃
编辑丨宋东泽 黄寒
8月8日本是美国以“次级制裁”警告俄罗斯结束俄乌冲突的“最后通牒日”,结果在特朗普社媒发文后突变为4年来首次美俄元首峰会“官宣日”。尽管外界都已习惯特朗普的战略变脸和不按套路出牌的外交作风,但纵使所有当事方都心存怀疑、也无法拒绝一个以“和平”为名的元首会晤。
峰会尚未开始,白宫就降低调门,把特朗普暗示的“领土交换”变成“倾听练习”,一如特朗普此前调停俄乌冲突“高举轻放”的作风。这再次表明特朗普政府缺乏自主确立、推行成熟和平方案的能力与定力,只能在俄乌欧之间来回骑墙试探、察言观色、不断调整,力图自己短期利益最大化而难得。
领土问题固然是阻碍俄乌停战的一大主要问题,可“土地换和平”显然在当前没有可行性:泽连斯基不可能主动违反国内和国际法、行“政治自杀”之举;习惯了各种制裁的克里姆林宫既然能通过“普特会”甩锅乌欧,更没有必要逆国内民粹呼声而让步。当不妥协是双方政治风险最低的选项,那就连复制《明斯克协议》都难。
阴差阳错、无可拒绝的峰会
“我们代表团只需飞越白令海峡,在阿拉斯加举行这场重要且备受期待的领袖峰会,似乎非常合理。”俄罗斯总统助理(外交政策顾问)尤里·乌沙科夫(曾任10年驻美大使)在谈及“普特会”时,以举办地阿拉斯加为例,强调美俄两国搬不走的“近邻”关系。
在美国土地上举办美俄元首峰会,阿拉斯加无疑是绝佳地点:不仅距离俄罗斯最近,而且在18至19世纪曾是俄罗斯领土(直至1867年由美国以720万美元的“白菜价”购买),具有地理和历史交汇点的象征意义。根据最新消息,二人会谈的地点是位于阿拉斯加最大城市安克雷奇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
▎自栅栏外遥望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图源:财新
一周前,世界没有等来美国按时对俄“次级制裁”,却等来了出乎意料的“普特会”消息。大家在深感意外之余,也有人开始分析选址阿拉斯加背后的现实政治信号:
有说俄美交易阿拉斯加的历史暗示本次会谈可能有“领土交易”;有说阿拉斯加是二战中美国的援苏要道,意在唤起传统友谊;有说阿拉斯加远离美国本土,有助于特朗普远离华盛顿建制派对手、撇开北约盟国的“杂音”,与普京畅聊;也有说阿拉斯加乃美国唯一北极领土,而美俄在日益关键的北极地区不乏利益交集......
所谓阿拉斯加“始于俄罗斯、今属美国、未来在于美俄(为共同利益)携手合作”,或许不乏过度解读(白宫的解释是出于旅游旺季的安全考虑),但至少阿拉斯加峰会无疑对俄罗斯有着最大的象征和实质性意义,普京最没有理由拒绝参加。
除了是普京10年来首次访美、时隔6年又一次“普特会”、时隔4年美俄元首再次会晤,它更标志着俄乌冲突爆发3年半以来俄罗斯总统第一次踏上西方国家,甚至一去就是西方阵营盟主的领土——虽还谈不上美俄关系正常化,可普京落地阿拉斯加的那一刻,就打破了西方“外交封锁”和拜登当年的“国际社会弃儿”说。
▎上一次“普特会”(2019年),普京和特朗普在日本大阪参加二十国集团峰会。图源:Getty Images
更不用说此次外交突破是在俄罗斯军事不停手(反而在乌东红军城方向单日推进15公里)、政治不让步的情况下达成的,以致于“普特会”尚未开始,泽连斯基就已经做出了普京“个人胜利”、“从中获益”的结论。不谈领土问题,绕开中间方直接举行美俄峰会,事实上赋予了俄罗斯更高程度的重返国际社会“合法性”。
有些讽刺的是,白宫之所以突然从极限制裁转为元首峰会,竟疑似是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史蒂文·威特科夫在莫斯科闹的“乌龙”:
据德国《图片报》披露,8月6日与普京会谈时,威特科夫将后者提出的“乌军和平撤出赫尔松州和扎波罗热州”误解为“俄军撤出两州”,以为俄罗斯做出领土让步、换取乌克兰放弃顿涅茨克,于是白宫决定组织阿拉斯加峰会、特朗普暗示“领土交换”。
▎8月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见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图源:路透社
按照一位乌克兰政府关于对《图片报》的描述:“威特科夫并不知道他当时在谈什么。”
当然目前没有其它信源补充佐证这一说法,不过如今美国外交早已不是当年专业精英主导方向的时代,在特朗普高度个人化的决策模式下,类似的奇闻对于能在今年3月底刚闹出“胡塞PC小组群聊门”的高层团队倒不奇怪。
美国抛出橄榄枝,俄罗斯无理由拒绝,“双向奔赴”之下乌克兰和欧盟既不会反对和平,更无力阻止“普特会”的举行。此时乌欧两方的主要关切,就落在了不能在涉乌谈判中被边缘化,更不能在没有其参与的情况下对乌进行“领土交换”。
▎8月1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与德国总理默茨在柏林会谈。图源:纽约时报
无论如何,美俄元首能面对面会谈,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意义。在一场双方都已经“看不到尽头”的战争中,任何以停火为目标的努力、行为,本身都是在传递积极的信号。何况停火与否完全取决于莫斯科的行动,争取俄罗斯回归谈判桌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至于一次元首峰会能否成为俄乌冲突的转折点,这取决于美俄双方的真实动机,各自是否具有成熟且可行的方案,会后乌克兰和欧洲各国的反馈等诸多因素。遗憾的是,单就特朗普政府的准备情况来看,还远不足以凭一己之力扭转俄乌局势。
“高举轻放”的听风试探
不管有没有“乌龙”,特朗普在“最后通牒”临近前派出威特科夫赴俄的行为已经表明他仍不愿放弃在俄乌冲突中再当“和平总统”的机会。历经过去半年的来回拉扯,美国调停俄乌冲突呈现出贯穿始终的两大基本特点:
一是曾早早喊出“24小时内结束战争”,特朗普需要俄乌停战越快越好,给国内支持者一个交代,强化赢无止境的“和平总统”人设,并趁机在俄乌之间谋取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于“美国优先”;
二是特朗普团队缺乏自主、成熟、可供讨论的俄乌和平方案(包括促和不成的应对策略),因此也谈不上在谈判交锋过程中的“战略定力”,而是习惯于熟悉的“路径依赖”——骑墙试探、威胁讹诈、察言观色、来回调整,以求短期利益最大化。
▎8月14日,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此次会晤以失败告终的可能性为25%。他还强调如与普京的会晤进展顺利,他将立即打电话叫泽连斯基过来。
这两大特点是特朗普式俄乌和平政策的一体两面,且彼此相互影响、制约。因为设定了“快速止战”的承诺和目标,特朗普团队等不及思考俄乌问题的长久之计、只能在试探各方后一变再变;而来回调整的结果对于快速止战、谋取政治经济利益的目标,起到的是更加复杂的作用。
近日“高加索宿敌”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白宫刚在草签和平协议,白宫官网就迅速发文列举特朗普“和平总统”政绩:《亚伯拉罕协议》,及调解塞尔维亚-科索沃冲突、埃及-埃塞冲突、印巴冲突、刚果(金)-卢旺达冲突、以伊冲突、泰柬冲突、阿亚冲突.....假如功劳簿再记上俄乌一大笔,特朗普更有底气竞逐诺贝尔和平奖。
▎2025年8月8日,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白宫草签了《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关于建立和平与国家间关系的协议》文本。图源:路透社
可见不断把政治变成“真人秀”的特朗普,本能地把阿拉斯加会谈作为自己又一个政治表演的舞台,尤其是亟需拿出看得见、摸得着、(跟拜登)可比性鲜明、传播效果明显的(至少是)表面成果。
毕竟特朗普的停战论调在美国国内自有民意基础:今年4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显示,认同“美国有责任协助防卫乌克兰”的美国人占比已下降至44%,其中共和党选民只有23%赞成;一个月后舆观调查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联合民调发现,支持特朗普俄乌政策的美国人略多于反对者,而支持乌克兰的共和党选民仅占37%。
▎民调显示,44%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有责任协助防卫乌克兰,其中共和党选民只有23%赞成。图源:皮尤研究中心
问题在于,特朗普团队自己最清晰的也只有抽象意义上的“停战”目标,甚至连停战目标的具体应有之义都不甚明了,更谈不上如何达到一个俄、乌、欧三方都能接受的停战方案。
于是从2月12日“普特通话”到阿拉斯加“普特会”前夕,特朗普多次“高举轻放”、改变调门、转换矛头、两头威胁又双向妥协——无他,只因特朗普不是在与俄“大国沙文主义”的游戏中失算,就是在乌欧政治精英和舆论压力下碰壁。没有自己的东西,特朗普必然被动地在莫斯科、基辅、欧洲的态度影响下灵活摇摆。
例如官宣“普特会”之初,特朗普先抛出(自认为俄方认可的)“领土交换”、试探乌欧反应。随着泽连斯基讲话、欧盟26国联合声明,坚持“两条红线”(涉乌谈判不排除乌克兰,不得武力变更领土边界)不动摇,白宫旋即拉低预期和调门,把“阿拉斯加峰会”降格为“私人外交对话”和“倾听行动”。
8月13日在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及欧洲多国领导人举行视频会议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称特朗普承诺领土问题只能与乌克兰谈判,且促成美俄乌三方会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也传出特朗普在阿拉斯加“不打算讨论任何可能的领土划分问题”。
▎法国总统马克龙(左一)表示,乌克兰领土问题只能与乌总统泽连斯基谈判。他补充说特朗普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图源:Politico
由此,美国在此次“普特会”中唯一有可能推动的议题已经明确:俄乌双方沿实际交火线达成停火协议。在此基础上,美国在北约义务性框架之外为乌克兰提供“某种形式”的安全保障。如能实现这一点,对于延续三年半的冲突来说,着实是一次显著的降温。
至于特朗普口中他和普京、泽连斯基共同参与的“第二次会议”,即普京和泽连斯基面对面会谈,其可能性取决于8月15日特朗普“了解当前的情况以及我们的行动方向”——再次证明特朗普的“高开低走”另一面还是“听风试探”。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克里姆林宫对于俄乌元首会谈并不感冒:过去普京以泽连斯基“总统合法性”存疑(即没有按期举行乌总统大选)为拒绝理由,后来则强调在高层会谈之前要在专家和技术层面率先达成共识。
前景:复制《明斯克协议》都难
关于“普特会”的悬念与看点,重点在于俄方是否做好停火准备、提出可供讨论的方案,还是如泽连斯基所说只把阿拉斯加会晤本身作为可利用的工具,例如延缓乃至取消美国制裁的“缓兵之计”,或者把日后战争继续的责任“甩锅”乌克兰和欧洲。
就这一点而言,显然俄罗斯不存在“非和不可”的心态,更多地是“边打边谈”乃至近日“以打促谈”。一方面,在已经占据乌克兰约20%的领土、又早早誓要“解放顿巴斯”的情况下,俄国内从政治精英、意见领袖到民众早已形成了热烈的民粹氛围,放弃已占和“入宪”领土或者其它让步换和平的做法,首先就会遭到国内舆情反噬。
另一方面,早已进入“战时经济”增长模式的俄罗斯尽管可能面临加码次级制裁,但仍具备继续作战的家底。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认为,尽管2025年俄军费GDP占比已升至7.2%,但显著低于苏联末期的1990年(12%-13%)水平,而且只要俄经济没有显著恶化,当前的战争开支模式完全可控,甚至还能增长。
▎2015-2027年俄罗斯军费开支趋势表。2025年俄罗斯军费开支占GDP份额为7.2%,且未来两年俄军费GDP占比预计将不断降低。图源: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同时8月12日普京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首次通电话、强调“发展合作承诺”的新闻亦对外释出“外援支持”的信号:除了出兵约1万人奔赴俄乌战场支援莫斯科,在俄境内的朝鲜劳工正在缓解俄罗斯因战争导致的劳动力短缺。莫斯科早先以“制裁免疫”回应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并非虚张声势。
在俄罗斯有心和谈的基础上,“普特会”的另一个悬念就是美俄元首能否找到令各方都满意的基本共识,至少令停火成为现实可能?
▎8月12日,金正恩与普京通电话。 图源 :朝中社
从泽连斯基与欧洲领导人8月13日会后发布的“自愿联盟”四大核心要求来看,这一点似乎同样不甚乐观:
要求1,只有在实现停火或持续暂停敌对行动之后,方可举行有意义的谈判——先承认俄占乃至“入宪”领土是莫斯科考虑停火的重要前提之一,主次先后问题难以妥协;
要求2,如果阿拉斯加会晤没达成停火协议,就要强化、扩大对俄制裁——按照俄方逻辑,这是乌欧“蓄意破坏”美俄和平努力,是对俄罗斯的“胁迫”;
要求3,国境边界“不得以武力改变”——俄罗斯不可能主动撤出武装占领的领土(包括克里米亚),然后再跟乌克兰谈判领土边界问题;
要求4,乌克兰需要“坚实可信”的安全保障,而“自愿联盟”愿意派遣保障部队赴前线、发挥积极作用——从2022年起,俄罗斯的公开诉求就是自己的“安全保障”,而不是与自己相冲突的乌克兰安全保障。
何况与俄罗斯类似的一点是,“土地换和平”至少在短期内也不利于基辅和泽连斯基,不妥协反而是风险最低的选项。
▎2025年5月10日,德国总理默茨(左一)、法国总统马克龙(左二)、英国首相斯塔默(右二)与波兰总理图斯克(右一)访问乌克兰首都基辅时与乌总统泽连斯 基(左三)合影。 图源 :Euronews
即便美方弄明白了“领土交换”是怎么回事,这个议题选项已经在“普特会”之前被掐灭了。乌克兰宪法第73条明确规定:变更乌克兰领土的事宜只能通过全民公投解决。泽连斯基和乌政府无权代为承认领土交易,否则这种违宪之举无异于“政治自杀”。
哪怕在战事不利的压力下,基辅方面被迫认可类似“城下之盟”的领土变更,是否触及联合国宪章和联大数次决议关于不承认“武力变更领土”及“被迫让渡领土”的原则,能否具有国际法效力,同样存疑。
更进一步说,假如完全出让顿涅茨克,泽连斯基还可能走向“军事自杀”。目前俄军占据顿涅茨克约70%的土地,而乌军坚守的地区离不开一条约50公里的要塞式防线作为支撑。一旦拱手让出战略核心防区,乌军工重镇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哈尔科夫两州就进一步暴露在俄军枪口下。
▎8月12日顿涅茨克州实控区评估图,标红区域为俄罗斯实际占领的乌克兰领土。图源: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
反过来,在美乌签订“矿产协议”,华盛顿暂缓对基辅施压,且默许乌欧代购美国军火、曲线军援后,乌克兰风险最低的选项仍是作战抵抗,坚持陆上防御和空中远程打击俄军,消耗对方的国力资源,让自己依托现有战略支援继续支撑。
考虑到美俄双方都不想在阿拉斯加空手而归,以致于立即再度翻脸,又要想办法拿回能对自己人交代的“成果”,各方最不坏的选项大概也只有达成沿当前战线停火的共识。如果没有全面停火,那就只有局部(互不打击战略目标)或有限时间内停火。
基于沿线停火的逻辑,一个最理想的协议最多只能复刻2014年的《明斯克协议》。当年该协议的核心是立即停火,事实默认但法理不承认俄占克里米亚,乌东两州特殊自治,建立欧安组织监测的边境安全区。明斯克协议先后经过两阶段签署,在2022年俄“特别军事行动”前,普京宣布该协议“不复存在”。
▎2014年9月与次年2月,俄乌相继签署《明斯克协议》与《新明斯克协议》,规定乌东地区实现军事停火。图源:克里姆林宫
相比之下,今天俄乌早已变成全面交战的敌对国家,领土占据情况亦截然不同于11年前,双方对于安全保障的要求更是天差地别,欧安组织难以继续承担凝聚共识的第三方监督与保障角色。即便达成松散、功能有限的停火协议,想达到《明斯克协议》8年的“实际寿命”同样难以想象。
没有人能用24小时结束一场复杂的战争,也没有人能凭一次会晤就找出恢复和平的长久之计。“普特会”到底实现了谁的目的,导致怎样的局势走向,时间很快会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