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交部近日在官网发布声明称,俄方将不再维持依据《中导条约》单方面暂停部署陆基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系统的自我限制。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俄罗斯做出这项决定?随着美俄相继退出《中导条约》,全球军控体系是否面临崩塌的危险?
两大原因
资料图:当地时间2024年4月7日,美国“堤丰”系统运抵菲律宾(来源:观察者网)
2019年,在美国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后,俄罗斯曾多次声明,表示仍将遵守《中导条约》相关规定,自愿限制相关陆基导弹部署。但是随着局势变化,俄外交部近日发表声明称,俄方将根据美国等西方国家相关导弹部署规模以及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总体形势,决定应对措施。军事观察员邵永灵认为,当前美国及盟友加速发展中导,对俄形成战略压力,再加上特朗普近期宣称向俄周边部署核潜艇,这些因素都是俄自我松绑的“助推器”。
邵永灵:美国“堤丰”系统已在菲律宾部署,“暗鹰”高超声速导弹即将服役,或将部署至澳大利亚。这些动作对俄罗斯直接威胁有限,美国盟友(澳大利亚、 日本、欧洲)加速发展中导,或是俄不再自限《中导条约》的主因;另外,特朗普与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互怼,特朗普称将部署两艘核潜艇至俄罗斯周边。俄方通过这种非激烈但强硬的举措回应,展示其战略筹码。
部署何方
资料图: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来源:参考消息)
在俄罗斯外交部发布上述声明后,外界猜测,俄罗斯可能会实际部署最新型高超声速中程弹道导弹。若俄罗斯决定部署导弹,将会选择什么地点?对此,邵永灵认为,俄罗斯的部署策略会更倾向在其本土纵深地区而非欧洲前线部署,另外,俄罗斯具备快速改造现有导弹的能力,能够塑造与北约对抗的军事主动权。
邵永灵:普京宣布“榛树”高超声速导弹将部署至白俄罗斯,但其5000多公里射程能覆盖欧洲全境,分析认为俄在中部腹地部署该导弹的可能性更高。另外,俄军现有的“伊斯坎德尔-M”和“锆石”导弹可通过技术改造转为陆基中导,部署方向取决于俄乌冲突态势:若西方压力持续,俄或在欧洲边境部署短程型号,远东地区则可能针对美日韩军事基地部署中程系统。
军控仍是大势所趋
随着美俄相继退出《中导条约》,外界普遍担心全球军控体系将面临崩塌的危险。邵永灵认为,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导致当前国际军控体系正经历结构性崩塌,这种趋势短期内改善的可能性较小,但从长远来看,军控仍是大势所趋。
邵永灵:当前国际形势紧张,美国单边主义及对盟友安全承诺摇摆加剧军控困境。尽管特朗普试图缓和与俄关系,但受结构性因素制约,西方与俄关系持续恶化,短期局势难言乐观。不过从长远看,军控仍是大势所趋,应在悲观中保持希望。
(央广网·军事频道 记者: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