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宣布达成新的美欧贸易协议。根据特朗普透露出的信息,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的关 税,欧盟将对美增加6000亿美元投资,在特朗普剩余任期内分批次购买总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并大规模购买美国的军火。这场持续近半年的跨大西洋贸易谈判终于以欧盟作出较大妥协与让步为代价暂时告一段落。
特朗普和冯德莱恩都宣称这份协议“让双方都满意”,极力为自己脸上“贴金”。对于特朗普而言,他达成了一个明显有利于美国的贸易协定,得到了经贸利益和政治噱头;对于欧盟而言,协议则似乎避免了“最糟糕情况”的发生——在欧俄关系紧张、欧对美安全依赖严重的情况下陷入跨大西洋贸易战。冯德莱恩以“维护了美欧关系稳定”为由尽力粉饰这份贸易协定,德、意两国领导人也第一时间对协议的达成表示欢迎。
然而,双方的乐观表态并不能掩盖这份贸易协议的不平等、不清晰实质。协议难以解决美欧之间长期存在的问题,恐将在欧洲引发较大的抗议与反对。
首先,诸多欧洲人从根本上不支持对美妥协。特朗普政府对欧发起贸易战的理由是美欧经贸关系存在“失衡”,即欧盟对美国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然而,如果考虑到服务贸易上欧洲对美的逆差,近三年的美欧经贸关系大体处在一个平衡相抵的状态。诸多欧洲人并不认同美欧经贸关系需要“再平衡”,而是将特朗普政府的所作所为视为对国际经贸规则的严重破坏,内心十分排斥对美国妥协,认为这是在“奖励特朗普的胡作非为”。因此,冯德莱恩达成的这份贸易协议民意基础薄弱,未来或将面临执行难的挑战。
其次,欧盟谈判策略遭到质疑。事实上,本次对美经贸谈判主要由欧盟委员会牵头完成。而作为“超国家机构”,欧盟委员会并不能够完全代表欧盟所有成员国的利益,也难以在所有成员国之间进行利益的协调和平衡,因而其谈判策略的选择难以满足所有成员国的要求。在对美谈判的过程中,欧盟一直深陷“强硬”还是“妥协”的路线之争,欧盟委员会及谈判代表在中间左右为难,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本次协议公布后,德意两国立即表示欢迎,而一向主张对美强硬的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暂时选择了沉默。欧洲舆论的两极分化严重,很多贸易专家都公开表示,欧盟若一开始坚定走“强硬路线”,那最终达成的协议很可能更有利于欧盟。此外,在漫长的贸易谈判过程中,欧盟委员会一直面临来自成员国的压力。《金融时报》报道称,如果满足所有成员国的要求,欧盟的贸易报复清单上或许只能剩下90亿欧元的商品。这种内耗严重削弱了欧盟对美议价能力,而这一弱点被特朗普政府精准捕捉。
再次,美欧贸易协议的内容与欧盟追求自主、提升竞争力的长期战略方向背道而驰。除了美欧之间贸易关税的严重不对等外,欧盟本次还对购买大量美国能源、军备和赴美投资作出承诺。而这与欧盟当前“能源独立”“防务自主”“投资欧洲”的政策方向相悖。若欧盟果真兑现这些承诺,则将导致欧盟在能源上严重依赖美国,国防开支涌入美国军工企业腰包,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被大西洋彼岸“虹吸”。欧盟将因此走向衰弱,跨大西洋关系也将进一步失衡,“欧洲成为世界一极”的愿景恐将更为遥远。
最后,协议的达成看似暂时拆除了欧盟头上的“定时炸弹”,但没有排除美欧经贸的“暗雷”。协议的具体内容并不明晰,并未解决美欧间的根本分歧,为未来留下很大扯皮空间。目前,美欧双方关于新贸易协议并无联合声明,也未公布协议文本,双方对于谈判结果的表述也不一致。欧方认为医药产品适用于15%关税,而美方则称协议不包括医药产品;欧方认为钢铝关税或可迎来调降,实施配额制度,而美方则坚称50%的钢铝关税不变,而关于航空、半导体等领域的关税问题,协议也无清晰表述。此外,对于美欧之间龃龉频发的科技巨头监管问题,双方并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协议公布后,《金融时报》评论道:“毋庸置疑的是,欧盟被特朗普的铁腕碾压了”。目前看,特朗普政府有充分理由相信自己对欧“连吓带诈”的谈判策略是奏效的。因此,在剩余的任期内,特朗普政府或许会更频繁地将“极限施压”作为对欧打交道的首选手段。未来欧盟与美国的矛盾不会减少,反而可能增多。(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安全项目负责人吕蕴谋)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
【责任编辑:申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