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约构筑“威慑之弧”只会加剧全球安全赤字

[复制链接]
面对跨大西洋关系裂痕加深以及乌克兰危机持续延宕等现实境况,北约正试图通过施压欧洲成员国提升军费和进一步渲染“俄罗斯威胁”等方式,取悦和拉住华盛顿,希望美国继续维持对这一军事联盟所作的承诺。近来,北约在军事安全层面又有一些新的动作,比如再度强化在东翼国家的军事战略部署,提出“东翼威慑战线”的新概念,着重强调北约伙伴之间的安全合作与数据共享。北约此举背后的逻辑,是以增强“拒止威慑”和“前沿防御”能力为核心目标,在包括波罗的海国家、罗马尼亚、芬兰和瑞典等国快速增建军事设施,提升东翼的驻军规模、硬件设施和战备水平。

另外,作为强化北约安全架构的行动,北约主要欧洲成员国之一德国不久前宣布在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部署常驻军队。在欧洲试图推进防务自主的背景下,欧盟委员会推出《欧洲防务未来白皮书》和《欧洲重新武装计划/2030战备计划》,计划投入超过8000亿欧元的国防资金,弥补关键能力差距和建立强大国防工业基础。不仅如此,欧盟还宣布启动面向黑海地区的新战略,强化该区域的安全与稳定是一个主要诉求和目标。

在美国对欧安全承诺、对乌军事援助及对俄关系定位等出现颠覆性调整的背景下,欧洲主要国家试图通过“再武装”来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这客观上加快了北约构筑和补足从黑海到波罗的海并延伸至北极的“威慑之弧”的设想和部署。这种“对内砸钱扩军、对外示强施压”的路径,即便眼下能暂时表现出弥合北约内部分歧与分裂的效应,但是否能对华盛顿起到反向塑造、使其再度认可和加大对北约的战略投入,仍是一个问号。目前来看,北约层面这些基于威慑和对抗思维的操作,最终仍可能因跨大西洋关系震荡加剧、美俄对双边关系定位的调整以及北约内部矛盾激化和“东翼威慑”引发的反作用力等,变为徒劳的挣扎,并让欧洲在安全困境中愈陷愈深。

首先,就跨大西洋关系而言,美国期待的欧洲对美“强依赖”状态,与欧洲追求的“强自主”能力存在目标悖论。本质上讲,美国政府对欧洲盟友采取“低成本控制”策略,将基于价值观和利益共享的安全承诺,打造为基于市场原则的“成本—收益”框架。从要求北约成员国提升防务开支的GDP占比,承担军事援助乌克兰的全部成本等想法,本质上都遵循交易主义的思维逻辑。正如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所说,美国“不会再容忍不平衡的盟友关系”。但无论在“重新武装欧洲”还是“加强北约东翼”的名目下,欧洲主要国家目前的一些防务安全计划恰恰是对美方这种认知的具象化反抗。欧盟已经正式批准“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的首批1500亿欧元贷款项目,支持成员国在关键防务领域的投资,包括防空系统、无人机及战略能力建设等。从实际结果看,这完全背离了美国强化欧洲对美安全依赖的初衷,更不符合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实际利益诉求。

与此同时,“美国靠不住了”以及北约为了“勉强维持局面”加大对美国之外的其他成员国施压,使欧洲防务自主进程面临内外诸多因素阻碍。就可行性而言,8000亿欧元的资金筹集规模对欧洲各国财政构成巨大压力,部分国家本面临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难以承担高额军费开支。更为棘手的是技术和产业壁垒,欧洲各国国防工业体系往往各自为政,在战斗机、导弹防御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仍然依赖美国,各国技术标准和研发方向存在差异,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

另外,欧洲各国对于如何定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防务自主原本就有不同看法,这场“再武装”行动不仅资金压力巨大,更在政治理念、战略协同和技术能力等方面面临诸多现实瓶颈。以法德为例,虽然表面上都支持欧洲防务自主,但法国主张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欧洲防务体系,强调欧洲在安全能力、韧性和行动上的独立性。德国等则更倾向于在北约框架内逐步提升话语权,这种分歧使得防务自主进程举步维艰。进而言之,如果欧洲军事自强“力有不逮”,北约层面构筑黑海—波罗的海—北极“威慑之弧”的设想也将难以如愿推进。

其次,北约打造“东翼威慑战线”造成的反作用力不容忽视。借着乌克兰危机持续延宕特别是俄方近期在战局上相对占优的形势,北约加大渲染俄罗斯对成员国的“现实威胁”,甚至警告称俄罗斯可能会在5年内对北约发动攻击,提出北约成员国需将空中和导弹防御能力提高400%。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北约计划在东翼边境线上建设“无人机防御墙”,在芬兰、瑞典等靠近俄罗斯的成员国修建包括大型弹药库、战略性机场等在内的1400多个军事设施。北约启动“东翼威慑战线”新防御计划,旨在增强北约国家军队地面作战能力和军事互操作性,剑指俄罗斯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问题是,这种“以武求安”的逻辑只会导致北约和俄罗斯之间的对抗进一步升级,并且迟滞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进程。俄罗斯本来就将北约东扩和北扩视为对自身安全的巨大威胁和生存空间的严重挤压,北约在东翼地区的一系列军事部署无疑再次触碰俄罗斯的安全红线。俄罗斯方面的反应可能是加强在边境地区特别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加里宁格勒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建设,包括强化导弹系统和雷达设施的部署。这种威慑与反威慑的互动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旦因为任何意外事件触发,极易引发难以控制的连锁反应,将整个欧洲以及更多相关方拖入紧张对峙的险境。

最后,北约推动欧洲扩军备战将进一步侵蚀集体行动。美欧在防务分摊、乌克兰危机乃至关等问题上的分歧和博弈,导致北约的凝聚力、连贯性和可信度遭到越来越多质疑。在现实困境面前,为了安抚华盛顿以避免其抛弃欧洲,主要欧洲成员国屈从北约以及美国方面的施压,承诺到2035年将国防开支提升到GDP的5%总体目标,并且提出大规模军力扩张计划,将其作为满足3.5%“用于核心国防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此推动北约的结构性转型并至少在短时间内将美国继续留在欧洲。

但在这种结构性转型背后,北约主要欧洲成员国的复杂心态显而易见:既要小心翼翼地“让利”以留住美国参与欧洲安全事务,又要高调“威慑”以保持对俄极限施压,还要艰难“平衡”以缓解扩军备战引发的内部社会压力等等。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欧洲国家对于“俄罗斯威胁”的感受不尽相同。基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北约东翼一些国家视俄罗斯为“生存威胁”,但西欧或南欧国家则更关注安全与经济利益的平衡,更不要说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对俄罗斯有着独特认知的国家,这种差异深刻影响着欧洲安全观念的演变,也进一步侵蚀着它们在北约安全架构内集体行动的基础。北约所谓的黑海—波罗的海—北极“威慑之弧”,也因此面临更复杂的因素。

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性节点。80年前的硝烟曾将整个世界拖入深渊,随之开启的冷战也给国际格局和各国人民带来深远影响。今天,世界再次站在如何构建持久和平秩序的十字路口。从1975年《赫尔辛基最后文件》、1990年《新欧洲巴黎宪章》到欧安组织,欧洲曾多次试图超越军事逻辑寻找共存之道。时至今日,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多边机制和安排却在安全恐慌和军备竞赛中逐渐被边缘化,被黑海—波罗的海—北极“威慑之弧”等设想背后的简单逻辑替代。

客观而言,欧洲寻求增强自我防卫能力无可厚非。但如果这一进程被美国和北约“绝对安全”“排他安全”等思维裹挟,以刺激对抗为常态,其结果注定是导致地区乃至全球层面的安全赤字愈演愈烈。正因如此,欧洲安全的未来既不能寄望于美国的摇摆政策,也不能沉溺于北约对于军事对抗的狂热。唯有跳出“扩军备战—威慑对抗—更不安全”的恶性循环,与最大邻国俄罗斯就相互合理关切进行制度性接触,回归寻找共存之道的初心,以“后危机时代”的视野和勇气寻找重建“安全共同体”的方案,欧洲才能迈向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架构,世界也才能多一份稳定与安宁。(作者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申罡】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评论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热点图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西班牙华人网

GMT+1, 2025-7-27 08:32 , Processed in 0.06145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