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蓝厅观察丨中欧建交50年 成就彼此 照亮世界

[复制链接]
光头强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7月24日在北京举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与中国领导人面对面展开沟通。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关系从建交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经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取得丰硕合作成果。
  此次中欧之间的关键互动,被外界视为“承前启后的战略支点”,对外发出中欧致力于加强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开放合作的积极信号。当前中欧关系呈现出哪些特点?中欧双方如何在分歧问题上找到平衡点?
        
中欧重启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

凝聚合作共识

  时隔19个月,中欧重启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中国与欧盟高层及各领域代表,总结中欧关系50年来的发展经验,凝聚合作共识。


  在接受《蓝厅观察》记者采访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表示,这次中欧之间能够实现高层互动,释放出了一个强烈信号,那就是双方要不断去回顾历史上取得的成就、不断去总结双边关系发展取得的经验,中欧之间并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仍然会在各个层面尽力实现相向而行,推进合作,有效管控分歧。
欧方需树立正确对华认知

  近期,欧盟对俄第18轮制裁将部分中国实体纳入其中。一段时间以来,欧洲一些人士指责中国新能源领域出现所谓“产能过剩”,频频对中国电动汽车作出“加征关”威胁,并以所谓“贸易不平衡”为由,对中国产品发起一系列反倾销调查。


  欧盟方面2019年出台对华政策文件,首次把中国定义为“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欧方一些人不断强化这一所谓“三重定位”,片面夸大经贸具体问题,在乌克兰问题上无端指责中方,给中欧关系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崔洪建认为,这“三重定位”标志着欧洲方面想要寻求对华政策的调整,主要目的是想在对华政策中掌握所谓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但是中方还是从务实的角度和欧方沟通和交流,尤其希望欧方能够树立起正确对华认知,让中欧关系始终保持在以伙伴为主的轨道上。
欧洲内部试图寻求战略自主的动向加强

  欧洲这些年面临“经济失速、政治失信、安全失靠”的问题,特别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后释放出强烈的单边主义信号,他的“美国优先”立场让欧洲弥漫着不安情绪,欧洲内部试图寻求战略自主的动向加强。


  欧方不少人士指出,欧盟不应成为美国对华对抗和紧张升级政策的“附和者”。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双方经济总量超过世界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前,欧洲商业联合会向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致公开信说,中国是欧盟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也是欧洲企业的重要市场,欧盟应继续与中国合作以增进共同利益。


  “我们完全致力于中国市场,坚信市场的长期潜力。”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对《蓝厅观察》记者说。他也表示,外部因素的影响总会存在,但更重要的是不应该让中欧关系被第三方定义。要根据双方关系本身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努力找到前进的道路。
中欧合作远大于竞争

共识远大于分歧

  中方多次强调,中欧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和地缘政治矛盾,中欧双方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是伙伴而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


  五十年来,中欧已经建立了70多个磋商和对话机制;双边年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7858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已开行突破11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双方在绿色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中欧都主张践行多边主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赤字等全球性挑战。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在接受《蓝厅观察》记者采访时指出,中欧关系中的问题不少,但合作的空间也很大,要客观评估中欧关系,不要片面,要探索一种新的互利共赢的范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也指出,今后一段时期的中欧关系仍然会经历一个深度的调整期。在全球治理领域,双方要进一步加强多边主义的合作,而且要不断把这种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同时在处理地区和国家之间冲突的时候,中欧要进一步放大双方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用武力方式解决问题的共同立场。在经济领域,如果有了合作的态度和基本的出发点,在实现良性竞争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把一些竞争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合作因素,成就彼此、照亮世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评论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热点图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西班牙华人网

GMT+1, 2025-7-27 08:49 , Processed in 0.05113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