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行进中国|“土楼”变“金楼”

[复制链接]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Play VideoPlayMute





Current Time聽0:00
/

Duration聽-:-
Loaded: 0%






Stream Type聽LIVE

Seek to live, currently behind liveLIVERemaining Time聽-0:00

1x
Playback Rate

  • 2x
  • 1.5x
  • 1x, selected
  • 0.5x


Chapters

  • Chapters


Description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Subtitles

  • subtitles settings, opens subtitles settings dialog
  • subtitles off, selected


Audio Track

Picture-in-PictureFullscreen
This is a modal window.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TextColorWhiteBlackRedGreenBlueYellowMagentaCyanTransparencyOpaqueSemi-TransparentBackgroundColorBlackWhiteRedGreenBlueYellowMagentaCyanTransparencyOpaqueSemi-TransparentTransparentWindowColorBlackWhiteRedGreenBlueYellowMagentaCyanTransparencyTransparentSemi-TransparentOpaque
Font Size50%75%100%125%150%175%200%300%400%Text Edge StyleNoneRaisedDepressedUniformDropshadowFont FamilyProportional Sans-SerifMonospace Sans-SerifProportional SerifMonospace SerifCasualScriptSmall Caps
Reset restore all settings to the default valuesDone

Close Modal DialogEnd of dialog window.





天色渐晚,记者一行驱车盘绕进入福建省龙岩市的群山之中。一座座中式美学含量满满的圆形建筑在暮色下巍然屹立,那便是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土楼群。
放眼望去,屹立百年的土楼在灯光的映照下绚丽夺目,宛若“金楼”。有座叫环兴楼的土楼看起来略有不同,圆形的楼顶缺了一角,站在楼脚抬头一看,一轮明月恰好“镶嵌”于内。这一幕让记者觉得有些眼熟。


土楼在灯光的映照下绚丽夺目,宛若“金楼”。人民网 李昌乾摄

“不少年轻人都会觉得眼熟。这和手游《天涯明月刀》里的场景一模一样,这座土楼是它建模的原型。”90后客家人陈盛哲生在土楼、长在土楼,在他看来,正是“缺憾美”让环兴楼从土楼群中脱颖而出,被游戏大IP“相中”。
陈盛哲所说的,是龙岩市永定区在文化和旅游部帮扶下达成合作的沉浸式数字文旅项目。五年前,为了加快老区振兴步伐,文化和旅游部与永定区协同推进《“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部对口支援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工作方案》编制工作,从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促进现代旅游业发展等6个方面建渠道、引资源、攻项目。
紧抓对口帮扶机遇的永定,不仅将环兴楼原封不动地“搬”入游戏场景,还将客家文化融入其中——客家人爱喝的万应茶,成为角色受伤时的“解药”;玩家通关寻宝的密码,深藏于客家楹联之中。
随着游戏火爆,游戏场景中的情节也被“搬”回环兴楼,被打造为游戏主题的沉浸式“剧本杀”。“我还演过游戏的NPC呢。”所有NPC(非玩家角色)都由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演员扮演,作为团长的陈盛哲扮演剧中主角。
“剧本一共94页,还是正反面印刷。”陈盛哲用拇指和食指比划着厚度说,“我们需要通过演绎带动剧情发展,让玩家的虚拟感受变成实景体验。”
起初听说土楼被游戏大IP“相中”时,陈盛哲只觉得新鲜,“我们那时候哪知道土楼还能跟手游结合,还能搞‘剧本杀’,那是想都没想过的稀奇路子。”五年过去了,文旅业态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昔日的“新鲜事儿”,如今已稀松平常——从影视作品《大鱼海棠》到手游《天涯明月刀》,基于土楼文化遗产元素创作的众多国风产品,正逐步实现“破圈传播”。
受此启发,陈盛哲和一群同样喜爱土楼和客家文化的年轻人,萌生了创作一部沉浸式客家文化歌舞剧剧本的想法。演出的舞台不在传统剧院,就在环兴楼的天井——灯光璀璨的露天环形剧场里,土楼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是道具,观众也从看客变成演员。


客家文化歌舞剧演出现场。人民网 李唯一摄

“现场哪位观众想出演‘客家新郎’?”在“客家娶妻”片段中,台上演员刚吆喝着问,台下就有数位观众纷纷举手报名,一位来自云南的游客信步上台,体验了一回“客家婚俗”。
演出中,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不止于此,向观众敬万应茶、跳篝火舞等互动的创作灵感均源于客家文化,这部名为《客》的歌舞剧将客家人春“迎客”、夏“说客”、秋“请客”、冬“留客”的热情好客精神充分融入其中,并结合客家土楼建筑、茶文化、婚姻习俗、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等,让五湖四海而来的游客沉浸式体验客家文化。
“以前总觉得,客家戏是演给老人看的,观众是那些昔日漂洋过海而今惦念故土的客家老人。”而现在,陈盛哲却觉得客家戏颇受年轻人欢迎,“家门口有那么多年轻游客,他们都是闻名而至、尽兴而归。”
“去年我们在土楼演出歌舞剧四百多场,有时一晚连演三场,观众太多位置都不够坐。”陈盛哲说。
土楼孕育了《客》这部剧,更繁盛了客家文化。“土楼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堆黄土,曾经看到这些岁月留下的痕迹,会有淡淡的伤感,但现在不会了,我们年轻一代正努力丰富土楼的文化底蕴,提升游客的文旅体验。”
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启炜表示,让游客沉浸式参与其中是福建土楼不断开发升级常态化演出的意义,同时,演出还与客家家训馆、福文化馆、夯土技艺展示馆、茶制作体验馆等非遗展览馆、非遗工坊形成“两馆一剧一街区”的非遗主题体验综合体,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


永定土楼不断开发升级沉浸式常态化演出。人民网 李唯一摄

今年一季度,永定区累计接待游客达236.09万人次,同比增长18.8%。“文旅产业既能保护和传承土楼文化遗产,又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永定区文体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石章表示,“仅1-3月,永定区通过发展文旅经济就获得收入24.51亿元,同比增长超20%。”
天圆地方,围合万家。
“五年来,我见证着家乡的‘土楼’变成带动大家致富的‘金楼’。”陈盛哲说,这方被时光雕刻凝固的土楼,正用最本真的乡土基因,书写着最鲜活的振兴故事。(唐维红、余尤宜、胡琳、李唯一、林晓丽、李昌乾)

               
                (责编:江苇杭、刘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评论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热点图文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西班牙华人网

GMT+1, 2025-7-14 19:59 , Processed in 0.05643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