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普京谈列宁: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一个统一国家改造成联盟 ...

[复制链接]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普京在一次公开讲话中直言:“现在的乌克兰是列宁一手造出来的,顿巴斯划给乌克兰,是极度荒谬的事情。”
这已不是他第一次批评列宁,2016年,他将列宁的联邦制比作“在国家基础下放了颗原子弹”。
作为苏联解体的亲历者、俄罗斯的掌舵人,普京的批评始终围绕“列宁联邦制埋下解体隐患”展开。
那么,回溯百年前,列宁为何要打破沙俄单一制,执意建立联邦国家?



普京的批评

普京对列宁联邦制的批评,从来不是空泛的历史评价,而是带着鲜明的现实指向,且多年来持续升级。
2016年1月,在俄罗斯科学与教育理事会会议上,他当着众多学者的面明确表示,列宁最大的失误是“按民族划边界,还给加盟共和国退出权”,甚至直言这一设计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成了分离势力的“法律尚方宝剑”。
这一说法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05年,他就在国情咨文中将苏联解体定性为“地缘政治灾难”,当时便隐晦将根源指向列宁的联邦制框架。
最具争议的莫过于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的表态,普京在谈及顿巴斯问题时,引用了苏联早期的领土划分档案。



1922年,列宁主导将顿巴斯划给乌克兰,理由是“增加乌克兰的无产阶级比例,巩固工农联盟”。
如今,顿巴斯成为俄乌冲突的核心战场,普京的这番话,直接将当下的地区矛盾与列宁的历史决策绑定。
事实上,联邦制确实存在着极大的问题,2025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对等关”政策后,加利福尼亚州不仅将联邦政府告上联邦最高法院,还出现“独立公投”的民间呼声。
另外印度各邦和中央政府之间,同样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分离主义盛行。
这些案例都印证了“中央权力弱,联邦必出乱”的逻辑,而列宁的联邦制恰恰犯了“中央放权过度”的错。
但普京的批评,始终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百年前的列宁,真的有选择单一制的余地吗?



列宁的无奈

普京将苏联解体的部分责任归咎于列宁的联邦制设计,但回到100年前的俄国,列宁推行这一制度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生存危机。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后,沙俄帝国瞬间陷入“碎片化”,芬兰、波兰率先宣布独立,乌克兰召开“中央拉达”,明确提出“自治乃至独立”的诉求,就连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也成立了“孟什维克政权”,拒绝接受布尔什维克领导。
彼时的布尔什维克,刚通过十月革命夺取政权,面临的是“内忧外患”的双重绞杀。
国内,白军与布尔什维克的内战打得如火如荼,粮食短缺导致城市饥荒;国外,战争尚未结束,德国军队占领着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大片领土,英、法、日等国还在远东、西伯利亚扶持反苏势力。



当时,俄罗斯没有足够的兵力控制所有边界地区,强行统一只会让国家陷入无休止的游击战。
为了稳住局面,列宁首先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以割让部分领土为代价退出一战,腾出精力平定内战,而等到1922年内战结束,如何整合分散的地区成了最大难题。
当时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区,虽有独立诉求,但经济上依赖俄罗斯的粮食、煤炭供应,列宁抓住这一痛点,提出“平等联盟”的联邦制方案,即加盟国拥有自己的宪法、议会,甚至“退出联盟的权利”,但核心领导岗位需由莫斯科任命,外交、军事权归联邦中央。
这一设计很快见效。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联邦正式成立苏联,随后11个中亚、波罗的海地区陆续加入。
显然,列宁的联邦制不是“理想化的错误”,而是基于现实的“妥协之举”,若没有这一制度,沙俄解体后的土地上,或许会出现十几个相互敌视的小国,而非后来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但列宁没能看到联邦制的长期实践,1924年1月,他因脑溢血去世,年仅53岁,接过权力的斯大林,很快改变了联邦制的走向。



苏联的变化

斯大林上台后,迅速抛弃了列宁“民族平等”的理念,推行“中央高度集权”,1936年苏联新宪法虽保留联邦形式,但明确规定“加盟共和国的主权服从联邦主权”,地方议会的权力被大幅削弱,甚至出现“用行政命令调整民族边界”的情况。
1939年,斯大林将东波兰领土划入乌克兰、白俄罗斯,未经过任何民意表决。
这种集权模式在赫鲁晓夫时期并未得到纠正,反而因“去斯大林化”陷入混乱。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当众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却没有建立稳定的权力制衡机制,导致地方势力与中央的矛盾逐渐积累
更致命的是,苏联长期奉行“军工优先”战略,1970年代军费占GDP的比例高达15%-20%,而农业、轻工业投入严重不足,1980年,苏联粮食产量仅为美国的60%,民众买面包需要排队,洗衣机、冰箱等消费品更是“一票难求”。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被称为苏联“停滞期”,政府的低效,进一步透支了民众对苏共的信任。等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他推行的“公开性”“新思维”改革,更是直接削弱了苏共的领导权。



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随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纷纷跟进,而“加盟国可退出”的宪法条款,成了独立运动的“合法依据”。
1991年8月19日,苏联保守派政变失败,加速了解体进程。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正式走向终结。
此时距离列宁建立联邦制已过去69年,若将解体归咎于列宁,显然忽略了一个事实,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的7任领导人中,几乎没人真正践行列宁“平等联盟”的理念,反而用集权、战乱、民生崩塌,一点点侵蚀着联邦制的根基。
列宁搭建了房子,后来的居住者却不断拆毁承重墙,最后房子塌了,不能怪最初的设计师。
当然,普京的批评也不是空穴来风。



国家稳定的考量

1991年苏联解体时,39岁的普京刚刚从克格勃辞职,回到家乡圣彼得堡,他后来在自传中提到,那段时间“曾考虑过开出租车谋生”,亲眼目睹国家分裂、经济崩溃的痛苦,让他对“国家稳定”有着远超常人的执念。
2000年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时,俄罗斯正处于“休克疗法”的废墟中,GDP比1990年下降40%,寡头控制着70%的自然资源,车臣分裂势力发动的恐怖袭击,甚至波及莫斯科市中心。
更危险的是国内盛行的地方分离主义,一着不慎,俄罗斯就可能再度分裂,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因此他才会批评列宁的联邦制。
在普京看来,列宁的联邦制“给了地方太大的口子”,而他的治理逻辑是“强中央才能保稳定”。



事实上,普京的执政思路是正确的,在他的领导下,俄罗斯虽然没能重回巅峰,但保住了核心利益,至今仍是全球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只是历史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列宁的联邦制是否错误,需要放在更广阔的历史维度中审视。
如今,俄罗斯仍在探索“中央与地方平衡”的治理之路,而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如加拿大、西班牙,也面临类似的挑战。
这或许是列宁联邦制留给当代的最大启示,国家统一的核心,不是靠“集权压制”,而是靠“平等包容”,只有让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感受到“归属感”,国家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这一点,全世界都应该向中国学习。



结语

从普京的批评到历史的真相,列宁的联邦制始终缠绕着“错误”与“必然”的争议,若脱离1922年的危机语境,只看到1991年的解体结果,很容易得出“列宁错了”的结论。
但回到那个沙俄崩塌、民族林立的年代,便会发现,联邦制是列宁能找到的“最优解”,它让多民族的土地免于分裂,让苏联成为影响世界的超级大国。
对当代多民族国家而言,列宁的联邦制更像一面镜子,它照见了“集权”的风险,也印证了“包容”的价值。
国家治理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尊重历史规律、倾听民众需求,才能在“统一”与“自治”之间找到平衡,这或许是百年前的列宁,留给今天最珍贵的启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我们

×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评论5
西班牙第三帅 发表于 前天 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宁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分裂外蒙古。不信请看苏联红军最早进驻乌兰巴托是在1921年。 1921年,苏联以同逃往外蒙古的沙俄白匪军作战为借口,派苏联红军强行侵入外蒙古,并于当年7月6日占领了乌兰巴托。此后,苏联红军长期驻扎在外蒙古,实际控制了外蒙古。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班牙第四帅 发表于 前天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联解体罪人是叶利钦和软弱无能的戈尔巴乔夫,列宁、斯大林缔造强大的苏联!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班牙第一帅 发表于 前天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毛伟人看出中国不能联邦制,必须是一个中国。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班牙第四帅 发表于 前天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宁的最大错误是在建立联邦时,没有把他亲口当时答应的把老沙皇侵占的中国领土及时还给中国。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西班牙第三帅 发表于 前天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美国的联邦制迟早是个分解国家的隐患,跟古代中国诸侯国一样,中央领导强的时候大家都老实,中央领导一旦控制不住诸侯各国,就会各自为政甚至联合逼宫。
西班牙华人网 http://www.bbs.eus 专业服务西班牙华人2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西班牙华人网

GMT+1, 2025-8-20 04:18 , Processed in 0.0634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