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这一重要行动!国务院部署,对政府部门和国企提最新要求 ...
撰文|余晖 董鑫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会议提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
其中,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
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
相比人工智能而言,“人工智能+”的含义更为宽泛。
它指的是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基础性、驱动性的技术力量,与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
一句话,人工智能强调技术本身,“人工智能+”更加强调的是跟行业、场景的融合。
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人工智能+”行动也两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解读称,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能够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我国有基础——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我们有41个工业大类,666个小类以及14亿人口市场,为AI应用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事实上,从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到赋能千行百业的“好助手”,人工智能已经在加速融入经济社会生活。
政知君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之后,国家数据局、商务部、国资委、工信部等多部门对“人工智能+”进行部署,包括推动高质量数据供给、建设数字新基建、打造“人工智能+消费”场景、深化央企AI+专项行动、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等多个方面。
在近日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AI+文旅、AI+教育、AI+工业、AI+金融、AI+办公等一系列与人工智能同行的场景和各类AI终端应用产品,吸引着与会者的目光。
7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出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发
虽然当前各行各业普遍有很强的动力参与人工智能变革,但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题。
此前,腾讯研究院前沿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提到,在面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有两种较为典型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有的企业对上马AI项目非常迫切,希望快出应用、快见效果,对应用前景充满希望;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在推进一段时间后,就停滞不前、失去热情,因为目前应用多局限于知识问答、简单客服等场景,应用效果也难以评价,导致期望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必须明确的是,推动“人工智能+”,不能仅靠一时兴起,必须长期坚持,深入推进。
接下来,“人工智能+”行动还将深入推进。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多方面具体要求:
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
着力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强化算力、算法和数据供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安全能力水平,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
今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召开了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要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多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
一些地方也早已有了动作。
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深圳等多地也陆续发布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7月31日,《深圳特区报》报道,《深圳市政务人工智能开放场景应用专项资金操作规程》已于近日起施行,《规程》明确市政务和数据主管部门每年设置最高5000万元作为政务人工智能开放场景应用专项资金,用于推动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等场景开放及应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