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由申奥导演执导的电影《南京照相馆》,能打响暑期抗日片的第一枪吗 ...
如何评价由申奥导演执导的电影《南京照相馆》,能打响暑期抗日片的第一枪吗?
在2025年暑期档的喧嚣中,申奥导演的《南京照相馆》悄然上映,这部抗日题材电影以一句“我们不是朋友”的台词引发热议。影片聚焦侵华日军暴行,结合美国典当行老板埃文·凯尔发现的二战相册事件,试图在宣教性与文艺性间寻求平衡。能否成为暑期抗日片的领头羊,关键在于它能否突破传统框架,回应观众对历史真相的渴望。
电影的主题创新与历史重构
《南京照相馆》的核心台词“我们不是朋友”被观众视为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这句台词直指以往以“善良”日本人视角重构侵略史的电影,将它们钉在耻辱柱上。影片并非依靠战争大场面的渲染来强迫观众共情,也不是某些导演刻意通过侵略者视角探讨人性的脱离群众之作。相反,作为80后导演申奥的作品,它成功在宣教性与文艺性上达到平衡,避免了直接战争片的陈词滥调。这种创新源于年轻一代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影片通过细腻叙事,将抗日主题从简单的英雄主义转向更深刻的集体记忆,让观众在反思中体认战争的残酷。暑期档上映的时机,恰好契合了观众对历史真实性的渴求,电影不再满足于表面娱乐,而是挑战思想深度,这或许能成为抗日片复兴的起点。
历史真实性的连接与国际共鸣
影片中另一句台词“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许多人第一时间走进影院,期待故事导向美国典当行老板埃文·凯尔的真实事件。2022年11月,埃文·凯尔获得了一本二战相册,其中记录了侵华日军屠杀中国人的照片,这些内容让埃文深感不安,并在国际社会引发巨大轰动。相册被视为可能揭示中国最痛苦历史的关键证据。《南京照相馆》巧妙融入这一元素,将虚构叙事与真实历史交织,强化了电影的纪实感。观众原本以为电影结尾会聚焦埃文·凯尔的思索过程,但申奥导演的处理方式更注重本土视角,避免了单纯依赖国际事件来博取同情。这种连接不仅提升了影片的真实性,还让抗日主题跨越国界,唤起全球对历史暴行的警醒。暑期档中,这种基于真实素材的创作,为抗日片注入新活力,使其区别于过往的虚构战争片。
暑期档的转向与文化尺度突破
今年暑期档被观众形容为思想表达尺度“大”的时期,不是画面视觉的冲击,而是主题深度的拓展。《南京照相馆》的“我们不是朋友”台词,与同期电影《长安的荔枝》的“层层加码”主题相呼应,共同标志着大众文化作品的重大转向。这种转向被视作十年一遇的变化,远非流量时代的肤浅娱乐可比。近十年,大银幕和小屏幕曾陷入流量主导的模式,但《南京照相馆》的推出,代表了从娱乐化向思想性的回归。影片的尺度在于敢于直面历史伤痛,拒绝美化侵略者,这与观众长期沉浸的互联网日常形成反差。作为影视爱好者关注的焦点,这种转向不仅挑战了传统抗日片的框架,还重新定义了暑期档的价值——不再追求商业噱头,而是通过深刻叙事引发社会反思。《南京照相馆》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映,其思想尺度让它有望引领抗日片的新潮流。
打响暑期抗日片第一枪的潜力
综合来看,《南京照相馆》具备打响暑期抗日片第一枪的坚实基础。影片的主题创新打破了过往以日本人视角重构历史的模式,通过“我们不是朋友”等台词,将宣教性与文艺性完美融合,避免了战争片的刻板煽情。历史真实性的连接,如埃文·凯尔相册事件的融入,赋予电影纪实重量,让抗日主题更具国际共鸣。暑期档的转向背景,则放大了其思想尺度的突破,与《长安的荔枝》等作品一同推动文化作品从流量时代回归深度。这些元素共同作用,使《南京照相馆》不再是一部单纯的抗日电影,而是暑期档的标杆之作,它回应了观众对历史真相的诉求,并可能激发更多类似题材的创作。然而,能否真正打响第一枪,还需看市场反响,但基于其创新和深度,它已为抗日片树立了新标准。
申奥导演的《南京照相馆》在2025年暑期档的亮相,不仅是对抗日题材的一次革新,更是对历史记忆的庄重致敬。影片通过平衡宣教与文艺、连接真实事件、突破思想尺度,成功挑战了传统框架。它有能力打响抗日片的第一枪,引领暑期档向深度叙事转型,让观众在娱乐中不忘历史之痛。
责任编辑:王天昊
页:
[1]